“無論天晴下雨,村里的大事小事都能看見伍書記忙碌的身影,他是咱們群眾身邊的‘貼心人’......”看到西溪村近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總是會說起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松桃苗族自治縣平頭鎮(zhèn)西溪村第一書記伍文高。
2017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選派到平頭鎮(zhèn)西溪村駐村擔任“第一書記”,自此開啟了“忙碌”的駐村生涯,后兼任西溪村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至今已駐村3個多年頭。
西溪村是松桃苗族自治縣平頭鎮(zhèn)一類貧困村,屬于邊、角、吊“扁擔型”自然村寨。清晰記得,3月24日,我懷揣著忐忑與期待進村報到的第一天,村委會主任楊光勇同志給我介紹了該村的大概情況:4個自然寨,9個村民小組,200多戶,1000多人,20幾個黨員。
訪民情、解民意,做群眾的“貼心人”
如何盡快熟悉全村基本情況?初到西溪村的我一刻也沒有停歇,迅速開展遍訪工作。在村主任勇哥的熱心幫助下,我用7天時間遍訪了全村,并精心標注各家各戶的位置,初步繪制了一張“民情地圖”。為深入了解村情村況,我開始走訪調研,白天走村入戶,晚上梳理每一戶的情況。我多次深入農戶家中、田間地頭,以擺龍門陣、拉家常的方式向群眾了解他們的具體情況、存在困難,并詳細記錄。工作中我懷揣著真誠與他們交友,用真情與他們交心談心,很快我就融入到了西溪村的群眾圈。在圈子里我開始向群眾宣傳黨的政策、傾述我來扶貧的初衷和意義,漸漸地群眾愿意向我訴說他們一直期待、十分關心、非常熱議的那些事,我成為了西溪村群眾的“貼心人”。在深入走訪調研基礎上,我對村里的情況更加了解,再次完善補充了“民情地圖”,并將這張“民情地圖”作為工作的方向標。
抓黨建、重引領,筑牢基層組織“主陣地”
“村委會破舊、黨組織‘軟弱渙散’、群眾滿意度不高……”初步了解村里黨建情況后,我深感責任重大,開始著手抓黨建工作。一方面我主抓陣地建設,前期著手維修村委會和購置辦公設備,以有限的資源確保工作正常運轉。后期積極協(xié)調資金,通過向上級部門報告、向社會企業(yè)“化緣”,共籌集資金20余萬元,翻新了村委會。如今西溪村委會場地寬敞、舒適,辦公設備齊全,扶貧主陣地建設優(yōu)越.另一方面我嚴格執(zhí)行“三會一課”制度。通過健全完善資料,嚴格執(zhí)行“三會一課”和組織生活制度,開展黨員集中學習、批評與自我批評,精心篩選黨課內容引導黨員同志要講紀律、講奉獻、講文明,積極主動參與脫貧攻堅。在實際工作中西溪村黨員們率先垂范,帶頭治理環(huán)境、硬化路、宣傳政策等,發(fā)動群眾主動參與脫貧攻堅中來,掀起了“黨員帶頭+干部主擋+群眾主推”的脫貧攻堅濃郁氛圍,真正樹立了一個組織“一座堡壘”,一名黨員“一面旗幟”美好景象。整頓后的西溪村黨支部先后獲得“2017年全市脫貧攻堅先進集體”、2019年“全縣先進村級脫貧攻堅指揮部”、2020年“全縣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
夯基礎、興產業(yè),鋪就脫貧“致富路”
結合西溪村既偏僻又落后的貧困面貌,我們因戶施策,精準幫扶措施,給群眾補短板,強弱項。2017年我們在西溪村實施連戶路硬化全覆蓋和村寨太陽能路燈安裝240盞,為群眾出行提供了方便。依稀記得苗屋基71歲的蔣東元老人每次碰到我時掛在嘴邊的贊譽:“多虧有你伍書記來我們村,我們出行不用走泥巴路,晚上串門也不用打電筒了”。2018年我們又實施油茶種植1297畝、珍珠花生種植300畝,為群眾提供就近就業(yè),帶動群眾增收。記得楊通金老人曾臉上洋溢著喜悅跟我說“伍書記,你們產業(yè)搞得好哇,像我這樣70來歲的老頭子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我日常開銷不用愁了”,這簡短的話語給了我們繼續(xù)努力的信心和決心。2019年我們再實施西溪堡最后一個自然寨通組公路硬化6公里、全村房前屋后硬化118戶、住房維修61戶,初步圓了群眾向往美好生活的期待。
聚鄉(xiāng)賢、齊發(fā)力,共敘黨的“感恩情”
2019年是脫貧攻堅工作最關鍵之年,西溪村即將整村出列,全縣也要實現“脫貧摘帽”。為進一步增加群眾獲得感、提升滿意度和政策知曉率,我們廣邀本土在外工作人士回村參加座談,整合幫扶干部力量,組織了兩輪8場次干群連心飯,召開了20余場次群眾會,開展“六一”活動給留守兒童送學習文具,開展慰問活動為特困家庭送米、送油、送對聯(lián)和冬季給全村60歲以上老人送棉衣。一系列活動的付出我們收獲了群眾的滿意度,特別是遠在他鄉(xiāng)務工的“游子”們,當他們在微信群看到干群關系融洽的畫面時,個個為我們豎起大拇指。記得村民楊賢曾給我私發(fā)了那么一條微信:“伍書記,感謝你們,我長大那么多年還沒給我媽買過一件衣服,是你們讓我感到了西溪村干部的溫暖”,他這一說,當時看信息的我既欣喜又慚愧,這份“游子”的真情表白是對我們扶貧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時被市駐平頭鎮(zhèn)督導組原組長石容芬評價為“有溫度的指揮部”。
近四年來的駐村生活,身為家中頂梁柱的我,沒能當一個稱職的“好兒子”“好爸爸”“好丈夫”,感到很慚愧。大兒子5-8歲間多次發(fā)高燒不退,承諾妻子回家一起照顧的我不知有過多少次食言,兒子的學習輔導多是通過微信視頻解決。記得2019年5月17日,妻子二胎懷孕6個月檢查出前置胎盤需要靜養(yǎng)時,因脫貧攻堅整村推進任務重,我顧不及回家挑起家務、給予她照顧;9月4日妻子住院進行分娩時,我再次顧不及等她出院就匆匆趕回村里全面攻堅作戰(zhàn);2020年1月27日(正月初三),又因疫情防控需要,我再次顧不及同妻子分擔襁褓中的小兒,又回到疫情防控一線。回想起來,內心里滿是慚愧,欣慰的是,妻子說我欠下的“對不起”已用脫貧攻堅戰(zhàn)績償還。
脫貧攻堅路上,雖有許多心酸苦楚,但我也收獲不少,一縣級三鄉(xiāng)鎮(zhèn)二單位的榮譽表彰凸顯了組織和領導對我扶貧工作的肯定,西溪全民脫貧,整村出列,鄉(xiāng)村面貌煥然一新,特別是老百姓臉上洋溢的幸福,我覺得“值”。(伍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