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茅草屋
作者:楊瓊瓊 時間:2021/3/25 9:30:16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關注人數(shù):
又是一年清明時,我陪母親去鄉(xiāng)下為外公外婆掃墓。外公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我對他的印象很模糊。而外婆去世的時候,我十六歲,很多事情都記憶猶新。
雖然他們都已去世多年,母親兄弟姐妹五人也都分住在不同的地方,但唯有這一天,所有人都不會錯過,一定會趕來相聚。
我開著車行駛在通往大舅家的柏油小道上。突然記得,這條路我曾經(jīng)走過兩年多的時間。那時我在鎮(zhèn)上讀中學,就住在外婆家。為了心中的理想,每天披星戴月而歸,但從未害怕過,因為在小路的那頭,有一間茅草屋內(nèi)的燈光一直為我點亮著。
外婆個子不高,慈眉善目,性格溫和開朗,對于我們這些孫子輩的孩子,既疼愛又十分有耐心。
那年,我剛到鎮(zhèn)上讀中學,母親不放心我住集體宿舍,想讓我住在距學校一里路的外婆家。母親剛把這一想法告訴外婆,外婆就毫不猶豫地滿口答應。
外婆與大舅,以及表妹住在一個小三間的偏房茅草屋里。屋內(nèi)很簡陋,除了兩張床,兩張桌子,幾把椅子,幾個破舊的衣柜,再沒有其他家具。三角形房梁清晰可見,屋頂上鋪滿了厚厚的稻草,泥土壘的墻壁不時有沙土滑落。
就是這樣一個貧困的家境,外婆卻欣然接受了我的到來。為了迎接我,外婆特意把房間整體“裝修”了一遍,不僅把屋內(nèi)收拾得井井有條,還用大舅從大隊部拿來的報紙,把所有的墻面都貼上了“文字壁紙”。
就這樣,我很快住進了外婆家,與外婆、表妹三個人睡在一張大約1.5米的床上。冬天早晨,天不亮,我就要起床上學。這時候外婆已為我準備好熱騰騰的早餐,雖然沒有牛奶面包,卻有一個草雞蛋,以及外婆親手做的饅頭。
晚上回來,外婆總會給我留著燈,桌上擺著我愛吃的“夜宵”,想來外婆是覺著我學習辛苦,需要特別“犒勞”一下。其中最期待的莫過于大舅捉回來的魚,經(jīng)外婆精心燒制后,鮮辣無比,至今想來還垂涎三尺。
我對外婆茅草屋的另一個印象,就是每逢春節(jié)過后,我們和二姨,以及三個舅舅,五個家庭齊聚在一起,在茅草屋門前的院落里吃上一頓團圓飯。外婆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門前屋內(nèi)忙碌著她最拿手的菜肴,大人們在一起談天說地,我們這些孩子則在一邊開心地玩耍著。
那一頓飯,總是會吃得很久很久,直至天空轉(zhuǎn)暗,才各自依依不舍地回家。每每想起那個畫面,我的心中總會升起一份溫暖與感動。不知外婆在大家都離去后,茅草屋從喧鬧轉(zhuǎn)為平靜時,心中是否有一絲的失落。
但我想以外婆樂觀的性格,即便有,也會很快打消這種失落感,因為她知道正是因為她守護的茅草屋在,才促成了兒孫們的大團聚。
如今外婆已離我們遠去,茅草屋也不復存在,上面蓋上了嶄新的磚瓦房,但大團聚卻依然保留下來,只是日期從過年期間改為了清明。
外婆的墳地在一片麥田里,由于剛下過雨,田地里全是泥水。孩子們也爭著要去,給從未謀面的太太們磕頭。我們一群人踩著一深一淺的麥地,向外公外婆長滿茅草的墳頭走去。
當二姨向外公外婆介紹我的女兒時,我看向她,突然意識到當初外婆走的時候,我不正如女兒這般年紀嗎?我跪下來,為他們深深地磕了三個頭,淚水順著臉頰無聲地滑落……
離別上車時,我回頭望了一眼大舅的三間大瓦房,眼中卻浮現(xiàn)出外婆的茅草屋,而外婆正站在門前,微笑著向我們擺手。(楊瓊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