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wǎng)訊(通訊員 田橋華)“還愿”(即儺堂戲)是儺文化的一部分,被譽為戲劇的“活化石”。它有多種意義,多種還法:有還“子孫愿、壽愿、喜愿、太平愿”,還有“沖儺”,其主要特點都是通過“還愿祭鬼逐疫、請神庇佑、了卻心愿、祈求平安”的一種祭神方式,祭中有戲,戲中有祭,通過儺祭酬神驅(qū)鬼,通過戲劇娛人娛神。“還愿”的活動要兩天兩夜,法事繁多,一般情況6至8人共同完成。分“宵愿”和“儺愿”,宵愿共有36次法事,儺愿則有26次法事,根據(jù)“愿主(即主人)”許愿而定。
做法事又分正法事和出戲兩部分,其正法事為:“安師扎壇、起鼓發(fā)文、……請水、謝灶、安土地、匯兵架橋、投天表、開桃源仙洞、請神下馬、送神”等,最為主要的是“投天表”,它是整個法事的中心活動,法師通過做法,鳴角三聲,奏表文(即向神靈祈福)、打卦子、把表文上奏三十三天昊天金闕。達(dá)到還愿目的,愿主人“祈福平安”。其出戲(即儺戲)共有“二十四戲”、戲中有“報福二師、先鋒小姐、干生八郎、破嘴秦童、賣酒娘子、大姨媽做媒、…..秦童娘子送夫、講春、打梁三土地、….開山大將、師娘鉤陰愿、鉤愿判官”等24戲表演,但在24戲中,戲戲相連(聯(lián)),在戲劇中還要請主人與神相見(即戲中的儺面具),在當(dāng)?shù)厝硕贾溃€愿出戲,主要是一種戲劇表演,結(jié)合各戲中的戲劇人物形象,用說笑話、講丑話,戲中帶有幽默等方式來表達(dá)24戲中各儺神的人物形象,前去觀望的賓客也不會生氣,笑迎觀賞。各戲的儺面具也是似人非人,戲唱腔及語言表達(dá)各有不同,你吟我唱、動作變化多端。部分戲劇持有法器是根據(jù)戲中人物來配備,還有打咚咚哐(樂器鏘鏘)的樂師們,在表演中打法也是有所不同,會根據(jù)戲劇的不同場景齊聲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