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松桃自治縣蓼皋鎮(zhèn)落塘村,一幢幢小洋樓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顯得生機盎然。不遠處的河道邊,傳來陣陣“咚咚”鼓點聲,緊張而激烈。當?shù)氐拇迕窀嬖V筆者,他們前段時間在農(nóng)村淘寶網(wǎng)上訂購的一支龍舟已安全下水,村里的隊員們正在加緊訓練,為參加縣里一年一度的龍舟大賽備戰(zhàn)。
賽龍舟,既是興趣,更是傳統(tǒng)民俗 落塘村支部書記李春芳介紹說,自清朝光緒年間以來,該村都有賽龍舟的習慣,到民國時期,落塘為鄉(xiāng)政府所在地,那時候全縣性的大型龍舟賽都在渡口上方一個叫龍船塘地河段舉行,場面很大,每次都有至少40支隊伍參加,毗鄰的湖南部分鄉(xiāng)村都組隊前來,十分熱鬧。 “我們參加龍舟賽都已經(jīng)有45年了,從沒間斷過。老一輩流傳下來的,我們要傳承下去,不能讓這一好傳統(tǒng)在我們這一代丟失,不然我們也沒臉去見先人。”村統(tǒng)計員姚福林說。 在松桃,賽龍舟是一項傳統(tǒng)農(nóng)民體育運動,備受廣大群眾青睞,落塘村就是個典型。通過賽龍舟,村民們團結(jié)了,鄰里和睦了。這既是興趣,更是不可丟棄的傳統(tǒng)民俗。 購龍舟,體現(xiàn)團結(jié),更顯農(nóng)村新風 “我們村每年參加龍舟賽都是全村人捐資,拿國家財政工資的人多支持點,根據(jù)家庭經(jīng)濟條件出資,采取自愿方式進行。”村科技副主任姚秀明說。 今年的龍舟大賽快到了,如何組織好此次參賽活動,是該村村支兩委重點考慮的事情。 村里現(xiàn)存的木龍舟,還是2003年2月村里集資9000多元,請湖南的工匠幫助打造的,至今已用了12年了,多年的維護讓船身更為笨重,安全系數(shù)也大大降低。 “買一艘新的。”這是最后全村群眾共同商討的結(jié)果。 于是,再一次群眾集資活動開始了。大家你100元,我200元,他500元…… “我在縣城第三高級中學任教,知道村里要買龍船,雖然經(jīng)濟條件不好,我也捐了200元,支持公益事業(yè)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姚旭老師說。 筆者在“落塘村民捐資買龍舟名單”公示中看到,像姚旭老師這樣捐資200元的有10多個人,村支書捐500元,科技副主任捐300元,三隊的王幫軍捐得最多,捐了1500元。從名單上看出,此次共捐款1.972萬元,加上上年捐資結(jié)余的共集資2.5857萬元。 錢湊夠了,今年4月22日,村民代表姚福洲通過阿里巴巴旗下的農(nóng)村淘寶粑坳村服務(wù)網(wǎng)點平臺,花了2.4萬元訂購了一支玻璃網(wǎng)塑鋼龍舟。該龍舟為負載22名隊員的賽船,總長18米、寬1.1米,總重量約260千克,包括龍頭、龍尾、船身、22把木漿、1把大漿和一個龍舟鼓。 該村龍船隊隊長王博說:”新龍船比舊木船維護便宜得多,更耐腐蝕,有重量輕、維護容易、使用壽命長等特點。” 6月2日,當這支龍舟用東駿快捷物流配送車不遠千里從廣州送到松桃落塘村時,全村群眾敲鑼打鼓,燃炮放竹,像迎親一樣迎接新龍舟的到來。 練龍舟,有老有少,練的是精氣神 “我從十幾歲就參加劃龍船比賽,太喜歡這項運動了,為了參加這次比賽,我向老板請假不予批準,3月份時干脆辭職回鄉(xiāng)了。”村民劉光能說:“我雖然放棄了月工資5000元的工作,但只要能參加比賽,就覺得值得,工作辭了還可以再找,錯過了這次賽事我會一直后悔。” 村支書告訴筆者,為了備戰(zhàn)今年縣里的龍舟賽,落塘村在外省務(wù)工或者是到縣城打工的村民有12人辭去工作回家參加龍舟訓練,目前一部分年輕人還在陸陸續(xù)續(xù)的回家路上。 “我們抽時間把當前的農(nóng)活抓緊干完,然后就全身心撲在參加訓練上,每天從中午十一點開始,一直要練到下午三點過鐘。”村民姚元芬告訴筆者:“新龍舟比老龍舟練起來更講究技巧,因為船身輕一些,所以練起來難度相對要大,一天下來人挺累的,但我們覺得有意義。” 該村村民都說,他們練的不是龍舟,練的是全村人的精氣神。 |
|
|||||||||||||||||
|